重启IPO的前提是市场制度大改革
一转眼,沪深股市IPO已暂停六个月了。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因为各种原因IPO暂停的例子,印象中除了2005年由于股改暂停以外,这次暂停时间可能是最长的了。先前,人们普遍预计,6月底可基本完成重启的准备,7月就可恢复。特别在5月传出有两家公司的材料已封卷的
消息后,不少投资者都判定,IPO很快就将开闸。由此,市场上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一些人还开始预判IPO恢复对股市的影响。
回想前几次IPO暂停,管理层都曾有过明确的说法,而去年10月以后IPO停下脚步,则并没有相应的说明,权威部门的表态是节奏“放缓”,就此而论,至少在理论上,IPO随时都可以重启。从这个角度来说,猜测IPO何时开闸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作为投资者,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去年IPO为什么会事实上被暂停?仅仅因为当时股市行情低迷吗?其实,尽管那时大盘走势疲软,但新股发行还是很火爆的,上市以后也有不小的涨幅。洛阳钼业和浙江世宝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暂停IPO更大的原因也许在于原来的发行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对于某些公司的虚假陈述以及粉饰利润等现象,很难完全解决。同时,也无法从根本上化解一直为投资者所诟病的“三高”问题。所以,为了避免问题积重难返,才有了加强对拟上市公司的审核,有了后面的自查、抽查以及复查等新的程序安排。
但是,回过头来看,如果只是加强审核,而不改革整个发行制度,可能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近曝光的万福生科造假案,其中承销商在发行中采取的是类似“作坊式”的模式,投行人员拉来项目,就由他们搭班子来做,监管内审以及风控之类,几乎全然成为摆设。虽然事后承销商表态自己“技不如人”,绝非故意造假。但是人们很容易想到,在这样的模式下,不出问题可能是偶然的,而出问题是必然的。显然,如果说要改革发行制度,规范承销商的发行模式乃至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以往,这方面往往是以“自律”的名义交给承销商自己去做,那今后管理层是否至少该制定一个很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引呢?
另外,现在的询价体系,看上去是充分发挥了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定价作用,实现了市场化。但由于抽签制度的存在,使得参与询价者未必要对自己的询价结果负多少责任,这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是脱节的,因此也就难以从根本上避免“人情报价”。在二级市场买股票,需要对买入的结果承担责任;而在一级市场商议股票的发行价,却无需对结果负责,这显然是荒唐的。从海外市场的实践来看,新股发行定价,主要还是由发行人和承销商来确定,特别是承销商,是其中的主角,必须要为此承担比较大的责任。那种新股并非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而严重破发,可承销商照拿巨额承销费的局面,应坚决改变。
现在新股分别在网上网下发行,客观上有资格参与网下申购的大资金具有更多获得配售的资格,盈利机会较只能在网上申购的中小投资者要多。特别是取消网上申购获配部分的三个月锁定期以后,大资金参与申购新股的优势更加突出。浙江世宝上市后股价上涨,某个在一级市场获得配售的机构盈利近亿元,比发行人筹集到的资金还多几倍。在这一荒唐现象的背后,是发行制度的重大欠缺,凸显了市场的不公,这同样是应予以改变的。
说到底,IPO制度多年来被反复修改,但关键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真正解决。也正因如此,每当股市低迷,投资人总会把批评矛头指向IPO制度。所以,现在需要痛下决心,深入彻底改革IPO制度,而再不能小打小闹,缝缝补补。不在制度上改革创新,过去的问题就一定还会再现,市场怎么可能健康发展呢?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gufuredian/11125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华尔街分析师日本遭遇雷曼时刻考验
下一篇:利空效应叠加 日经指数暴跌1143点
·逾170亿元抄底2000点 上海九百等4股成“吸金王”2013.07.08
·上蹿下跳玩心跳 上半年四大妖股解密2013.07.08
·又到A股“中考”交卷时 10公司业绩快报抢先登场2013.07.08
·中报季节排雷抛弃这些股票吧2013.07.08
·私募季军吴险峰半年收益40.40% 重仓是常态2013.07.08
·私募大佬精选时机 大跌之后火速入场201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