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联合监管两融 A股持续回调 接下来买什么?
三会联合监管两融 整顿杠杆资金入市
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保监会现场检查已在部分保险公司率先开始。当日,保监会已对泰康进行了现场检查,而且即将前往阳光人寿进行现场检查。该人士透露,现场检查的内容不仅是两融业务的合规性。而此前一天,证监会表示将启动券商两融的第二轮现场检查,监管层又对银行加强信贷管理,严控流向股市。
1月29日晚,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保监会现场检查已在部分保险公司率先开始。当日,保监会已对泰康进行了现场检查,而且即将前往阳光人寿进行现场检查。该人士透露,现场检查的内容不仅是两融业务的合规性。
推动此轮牛市行情的杠杆资金或将迎来一场全面的检查。
1月29日晚,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这一检查已在部分保险公司率先开始。
当日,保监会已对泰康进行了现场检查,而且即将前往阳光人寿进行现场检查。
该人士透露,现场检查的内容不仅是两融业务的合规性。
当晚,有分析人士向记者指出,这一检查较大概率指向保险资金对券商两融债权收益权的投资,而非其交易中开展的融资融券操作。
“险资的风险偏好更多是中性策略和固定收益,应该不是保险资管进行股票投资时开展的两融操作,而是针对保险资金对接两融收益权这种模式进行检查。”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银金融分析师指出,“不过这个规模不大,实际影响有限。”
而在该模式下,保险资管对券商表内存量两融债权收益权进行投资,以缓解券商在开展较多融资业务后的资金压力,
不过即便如此,保险资金参与两融收益权投资的规模也较为有限,来自《中国保险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该规模实际为387亿元,占彼时两融规模的3.77%。
而此前一天,证监会表示将启动券商两融的第二轮现场检查,监管层又对银行加强信贷管理,严控流向股市。
一系列的利空举措袭来让市场颇为意外。而29日的股市表现已对重启两融检查与银行加强信贷管理的消息作出了回应。当日,银行、券商金融股大跌。不过与此前1.19大跌相比,此次跌幅相对温和。部分原因或来自证监会当日的及时回应,其在28日晚间强调,此次检查属“日常监管工作,不宜过分解读”。
“杠杆上升过快,催生风险,需要修正、预防,这也是监管层关注的问题焦点。在警示无效的情况下,证、银、保三大部门合力加码监管、防范杠杆风险成为必然。目前看来,杠杆资金驱动股市”疯牛“已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监管层对于市场的整顿将进一步展开。” 民生证券首席策略师李少君表示。
不过,李少君认为,信贷资金入市规模有限,监管加强实际冲击较小。有保险资管人士也表示,开展两融检查是为了确保业务合规,险资两融业务规模小,对市场影响有限。
“此次监管层再启”两融“检查与加强信贷资金监管,短期内市场资金效应将式微,节前市场波动将加大,未来可能日内百点波动,周内三四百点波动。”李少君认为。
29日,上证指数报收3262.30点,下跌43.44点,跌幅1.31%;深证成指收于11249.04点,跌幅0.93%,下跌105.16点。
券商受利空影响有限
29日,沪深两市双双低开低走,行股、券商股领跌,券商板块平均下跌2.58%,多只个股飘绿。
导致券商股如此表现的直接原因来自监管层重启两融检查的消息。28日晚间,证监会近期将对46家券商融资类业务开展检查。而一个月之前证监会刚刚完成了45家券商的现场检查工作。
“其实监管层的意图很明显,加上对伞形信托的限制,就是希望给市场降降温,很多融资盘杠杆比例已经很高。但同时又不希望股市出现暴跌,连续跌两三天,很多融资盘就会爆仓。从今天来看,券商股的表现还算平稳。”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李少君也认为,证监会的回应护盘意味明显,但杠杆资金仍处于风口浪尖为客观事实。“目前看来,杠杆资金驱动股市疯牛已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监管层对于市场的整顿将进一步展开。”
“上次检查结果的处理方式令其备受压力,这一次快速回应,表明监管层亦不希望股市出现大幅波动。我们判断,这次检查结果的处理方式亦将更为温和。”华泰证券(601688)表示。
华泰证券认为,这次的46家被查对象主要是中小券商,中小券商两融份额较低,预计此次检查对象份额不足30%,不必草木皆兵。“本次检查是日常监管,如果出现大幅波动,则是买入机会。”
中信证券融资买入额居首
证监会两融检查的目的是为防范杠杆风险。实际上,在上次检查之后,部分券商为防范风险提高了两融门槛。但一切措施并未阻碍两融余额的不断攀升,1月28日,融资融券余额再创历史新高。
截至1月28日,融资融券余额为11343.81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增加29.42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11277.85亿元,增加31.93亿元,融券余额收于65.96亿元,减少2.51亿元。
其中融资买入前五名是中信证券(600030) 、中国平安(601318)、中国重工(601989)、海通证券(600837)和中国银行(601988),融券卖出前三名是300ETF、50ETF、180ET.
截至28日,中信证券的两融余额达到了322亿元,其间买入额2480亿元,偿还额2248亿元,,融券余额为7259.64万元。
数据显示,在券商股中,排名前十的融资融券余额总额达到了896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893亿元。
事实上,1.19大跌至今,两市两融余额增加了358.5亿元,其间买入额多维持在千亿以上。在19日与20日,其间仅买入额为负数以外,其间净买入额又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中,两市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比例在1月15日达到了最高水平18.34%。1.19大跌当日,该比例下降至15.17%。随后逐渐提升,28日,两市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比例为15.69%。
方正证券(601901)夏子衍表示,监管加强只为控风险而非打压市场,融资融券余额变化不大,监管加强不会逆转市场趋势。(21世纪经济报道)
两融“体检”融资退烧:民生银行8个交易日遭融资净偿还逾23亿元
在近900只两融标的股中,民生银行(600016)的融资业务区间净偿还额最高;16家银行股中,有半数区间融资净买入额为负值
草木皆兵。以此来形容二级市场对于监管部门两融检查的反应恐怕并不为过。事实上,过度解读导致的恐慌情绪不仅仅在二级市场被放大,两融市场资金也在加紧做出方向性选择。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数据统计发现,从1月19日至1月28日,16家银行股中有半数呈现区间融资买入净偿还,合计净偿还额为24.31亿元,这与银行股去年四季度以来融资买入额持续飙升形成鲜明反差,其中,民生银行在上述8个交易日的区间融资净偿还高达23.47亿元。
两融余额居高不下
券商再次“体检”
1月28日晚,针对券商两融业务再迎监管检查的传闻,证监会回应称,“1月16日,我会曾向市场通报对45家券商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情况。根据整体安排,近期将对剩余46家公司融资类业务开展现场检查。”
事实上,证监会1月16日向市场通报的两融检查以及处罚结果,曾经被过度解读,甚至引发二级市场恐慌性抛盘。当日,作为融资业务资金主战场的银行股更是集体跌停。
不过,从数字上来看,1月19日的A股大跌似乎并未能扭转两融业务的增势,A股的融资余额经历短暂下降后再创新高。数据显示,截至1月28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已达11278亿元,而两融余额亦达11344亿元,两个数值均为两融历史单日最高值。
此次券商两融业务检查“下半场”的消息依旧在二级市场掀起了波澜,昨日银行股集体下跌超过2.4%。其中,跌幅最大的为中国银行,下跌3.3%;其次为民生银行,下跌3.12%;此外,工商银行(601398)、浦发银行(600000)的跌幅也均超过了2.5%。
事实上,银行股昨日的二级市场表现并不令人意外。
数据显示,从本轮牛市的起点(2014年11月初)起算至今年1月18日,16家上市银行两融业务中的融资净买入合计为577.71亿元。其中,中国银行的区间融资买入额最高,为95.16亿元;其后依次为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600036)
资金调整配置结构
部分银行暂时被弃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今年1月19日以来,两融业务余额还是“屡创新高”,但是其内涵,也就是标的资产的具体配置已经发生变化。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数据统计发现,从1月19日至1月28日,16家银行股中有半数呈现区间融资买入净偿还,合计净偿还额为24.31亿元,其中,民生银行在上述8个交易日的区间融资净偿还高达23.47亿元。
换句话说,银行股对“屡创新高”的贡献是负增长。
具体来看,除了民生银行以外,农业银行(601288)、建设银行(601939)、光大银行(601818)、北京银行(601169)、平安银行(000001)、宁波银行(002142)、招商银行均属于上述区间内融资净偿还的银行股,净偿还额度也是由高至低。再以民生银行为例看细节,该银行单日融资买入/融资偿还的比值最低的是1月20日,当日买入数量还不足偿还数量的一半;而融资买入绝对值最低的是1月28日,其当日融资买入额不足4亿元,而1月19日则为10.29亿元。
上述时间段呈现融资净买入的8家银行(由高至低分别为浦发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601328)、中国银行、华夏银行(600015)、兴业银行(601166)、南京银行(601009)、中信银行(601998))中,浦发银行在所有的两融标的中区间净买入量排名第十位,低于中小板的科大讯飞(002230)。浦发银行在上述时间段内,仅1月26日和1月27日两个交易日呈现单日融资净偿还,其余6个交易日均呈现净买入,而且恰恰是民生银行净偿还最高的1月20日,浦发银行的融资买入/融资偿还比值最高。
从这些细节数据不难看出,对于两融资金来说,银行股不再是铁板一块,也无需保持集体行动,“调结构”甚至已经展开。
监管趋严致A股持续回调 接下来买什么?
随着证监会再次启动两融检查,银行也接到监管层通知要求加强信贷投放管理,严管资金流入股市的消息在市场的流传,沪深两市股指本周的走势可谓跌跌不休,周四沪深两市股指再度双双下行。
1月29日,上证指数在跌破3300点整数位的同时,还留下了一个不到8个点的跳空缺口,两市成交也萎缩至5000亿元的量级。市场上认为蓝筹股的估值基本修复到位,存量博弈明显抬头的观点开始日益增多,A股或正通过腾挪的方式来实现热点的切换,市场操作难度也随之骤增!
从股指周四全天的表现来看,沪深两市股指全天均处于周三收盘点位下方运行,弱势特征较为明显,券商、银行、煤炭石油等蓝筹板块继续成为资金主要流出的目标,整体跌幅居前。
近来市场流传的证监会再次启动两融检查的消息无疑是本周股指不断下行的重要诱因,尽管证监会给出申明称不宜过度解读,但市场对此的理解显然更为谨慎。
中银国际分析师张戬等认为,2015年新年开始之后,A股市场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在上周市场受两融风波影响大幅波动之后,近两日市场又出现明显调整,市场分歧明显加大。与此同时,市场热点出现转换,在大盘蓝筹股调整的同时,近期成长股表现强势,创业板在2015年以来涨幅超过17%。
近两日市场出现明显调整受到消息面的扰动影响:银行收紧伞形信托导致市场对增量资金规模更加担忧,并引发市场情绪明显回落。此外,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连续贬值、去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等因素也对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短期来看,市场情绪快速回落之后存在一定的修复空间,在春节前负面消息较少、年初相对充裕的流动性背景下市场短期仍有惯性上涨空间。
但从中期来看,资金牛市基础动摇的逻辑依然成立,市场已逐渐逼近中期平衡点,中银国际坚持牛市只剩尾巴的策略观点,在蓝筹的估值基本修复到位之后,市场存量博弈色彩明显抬头,市场正通过腾挪的方式实现热点的切换。短期可重点关注白马成长股的配置方向。
目前白马成长股主要集中在电子、医药、食品饮料、计算机、家电、汽车等行业中。首先,许多白马成长股调整时间达一年之久甚至更长,在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市场上涨行情中涨幅偏小,具有较强的补涨动力;其次,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持续攀升的背景下,白马成长股的相对估值水平大幅回落,相对市盈率基本回落至历史的低点附近,相对市净率也回落至历史平均水平以下,白马成长股的估值优势明显。
此外,在目前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提升过程临近尾声、中期市场风险加大的背景下,白马成长股因估值水平较为合理同时基本面支撑较强,具备攻守兼备的特点,容易获得市场共识。
淘金机构调研的A股公司
投资深市公司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根据机构调研信息,清晰感受到机构对公司的喜好程度。其实,投资者可以借助机构调研报告,从多个特征角度遴选标的公司,从而获得公司更加全面的信息进行判断、选择,构筑一个收益风险配比更高的股票池组合。
首先,调研机构数量较多的公司,股价走势基本上都让人欣喜,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何况大盘走势仍有牛市味道。仅以最近两个月调研情况为例,超过40家机构登门的中科金财(002657)、德联集团(002666)、众信旅游(002707)、格力电器(000651)、中利科技(002309)和广田股份(002482),近期股价几乎都创出历史新高,股价涨幅也非常可观。
上述公司中,有的是行业龙头长期收入稳定增长,有的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正是当下热点,也有的是忙着增发募资从而招蜂引蝶。相对于略微远离市场的普通投资者,扎堆的机构交流更为充分,对资金流向、市场偏好感知最为敏感和准确。
其次,调研频率也是判断公司热度的不二因素。一种是公司被调研频率很高,尽管每次来客不多,但是累计起来甚至超过单次调研几十家的情况;一种是公司被调研披露突然出现大幅增加,特别是有的公司几年没有调研或者罕有调研,却在近期招人喜欢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有潜在投资机会的公司。
综合看来,这些潜在的投资机会可能来自于周期行业的拐点,或者公司近期正在谋划重大事项如定增并购等,或者公司所处行业、主要产品受益政策的变化,等等。
第三,调研机构自身名头对公司股价也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前往调研的机构人员也值得细究。有的公司调研名单出现一堆险资机构,打包大部分前十大基金公司,以及知名私募机构,这些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公司一旦建仓对股价推升作用非常显著。另外,有时也出现知名投资大佬或者基金经理亲自调研的少见现象。
闽福发作为军工重组概念股,在12月18日接待泽熙投资掌门人徐翔罕见亲自登门调研,最近仅仅一周多时间,股价从13元涨至最高近19元。此前也有明星基金经理前往公司调研的情况,凸显基金经理对公司的重视,加大产品大资金重仓的可能性。
最后,调研记录还为投资者遴选了细分行业的投资名单。在当下市场,很多细分行业龙头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很多公司所处行业并非家常日用,所以知名度不会太高。不过,调研报告中经常披露公司所属细分行业以及核心竞争力的详细情况,很多交流问题非常专业,对股价影响也较大。这是因为被调研公司首先经过专业投资机构先行挑选,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很多问题也直击要害。
其实,很多调研报告披露的问题非常简单,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现场提问的完整记录,投资者需要多多挖掘公司背后重组并购、国企改革、股权激励等重大事项。比如,近期一次65家机构调研的报告仅有6个问题,有一家知名机构调研公司的报告披露内容为行业的简单情况。跑一趟就问这些,不如在办公室打个电话了,有可能是问了的没认真记录,也有可能是公司记录了没有对外披露。如果是后者,就值得投资者多加留意多做思考了。(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ljl
发送好友:http://stock.sixwl.com/rzrq/zx/17643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传保监会计划开展险资两融检查
下一篇:不要“妖魔化”两融常规检查
·火炬电子关于福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2015.02.02
·第二批24家新股亮点纷呈2015.02.02
·20股1月翻倍 新三板步入快速增长期2015.02.02
·24新股汹涌来袭 “钱紧”阴霾笼罩市场2015.02.02
·工银次新股基业绩飘红2015.02.02
·融资环境剧变 房企1月海外融资额锐降超七成201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