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晖投资创始人吴尚志赚钱是硬道理
鼎晖投资是国内PE机构第一梯队中的“高富帅”,其核心人物吴尚志则是中国投资家中的“大哥”;一贯秉持“胸有大格局,行从细微处”信条的老吴,极少参加活动或接受媒体采访。“这才是闷声赚大钱的榜样。”有投资界人士如此感叹。
创立于2002年的鼎晖投资,如今已迈进第二个十年关口,江湖夜雨十年灯,此时的吴尚志,如何总结前十年经验?又如何布局新十年投资?上证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他。
推荐阅读
鼎锋张高:捕捉成长性行业
- 发展困境凸显 期货私募体量难增长
- 下半年市场或破1949 大盘股没机会
- 银行销售渠道被掐断 私募销售迷离
1、投资行业是个用业绩说话而不是用战略说话的行业,我们想明白了方向就一点一点往前推进,而不是喊口号、讲战略。
2、投资的核心价值是要找到最优秀的企业,以合理的价值和条件投资进去,这是核心。至于用什么手段,是民企还是国企,怎么投资进去,并不重要。
3、当一个事情大家都做一样的时候,就没钱可赚了。当一个事情很简单了,大家都已经看明白了,回报率也相应回落了。别人不太看好,或者没看明白,你把它整明白了,这才会有超额利润。
4、保证投资行为极为严格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正是我们能够成为国内最早期开展QFII业务的几家机构之一、并且取得不错收益的最重要因素。
A
投资业奉行业绩导向而非战略导向
上海证券报:鼎晖投资为何要打造多资产管理平台?
吴尚志:从目前来看,很多国际大型PE机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基本都走了多元化发展、多资产管理这条路,黑石是第一个,凯雷、阿波罗、Oaktree、KKR也是这样。我认为大方向是没错的。但投资行业是个用业绩说话而不是用战略说话的行业,我们想明白了方向就一点一点往前推进,而不是喊口号、讲战略。
上海证券报:鼎晖投资目前各项业务的比重如何?
吴尚志:目前,鼎晖投资的资产管理总规模约为100亿美元,股权投资基金约占70%,创投基金约占11%,证券投资基金约占8%,地产投资基金约占7%。我认为,PE现在一定还是鼎晖投资的主业,要靠PE来建立品牌,未来其他方面的业务在比重上是一定会增加的。
上海证券报:如何理解“依靠PE建立品牌”?加强主业与打造多资产管理平台是否矛盾?
吴尚志:PE投资建立品牌就是你投的这些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上市以后是什么样的市场效应。投不知名的企业和投资蒙牛、双汇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从目前来看,鼎晖投资的品牌效应和PE主业的功能一定还是要加强。
第一,主业要不断地发展,同时开展新的业务一定要对原有业务有好处——或者对它有直接帮助,或者使它更清晰。比如说我们把PE和VC分开来,PE就是做成熟企业、大型企业的、低风险的增长的投资;VC业务是创业型和早期增长期的企业,VC从PE分拆是一个分离清晰的过程,不能弄成竞争的关系。
第二,建立独立团队。新业务不能够冲淡我们对原有投资人的承诺,融了新的资金以后,原有人马还干原来的业务,鼎晖投资会聘请另外一批人干新的业务。对原来投资人的承诺丝毫不能弱化。
第三,我们始终认为投资是一个业绩说话的行业,不是一个战略说话的行业,布局很容易,开一个业务部门很容易。但是你要做不好就没人给钱,所以准备做之前,有两件事要想好。首先,市场上是否有对此业务的真实需求?其次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拥有比别人会做得更好的条件?一定要拥有明显的优势,你才有可能做。
打个比方,假设鼎晖投资打算做公募基金,我会认真地问自己这个业务鼎晖拥有什么优势?我曾请一位非常有名的公募基金老总吃饭,向他求教“按照规定,我现在可以做公募基金了,你觉得我要不要做?”他反问我,“老吴,如果我今天来问你,我要搞一个PE基金,你会怎么说?”
总之,做投资还是要有特色,你要想好了你自己的优势。
鼎晖文化:业绩、分享、职业合伙人
上海证券报:优异的业绩根源于独特的竞争优势,鼎晖不同于其他PE机构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哪?
吴尚志:每家机构都有自己比较独到的地方。我认为鼎晖投资的优势积累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起步相对比较早,在中金时积累了对项目、对行业、对基于中国法规之上的创新以及对海外资本市场的理解。确切地说,我们是1995年从中金公司开始做投资,而且我们对跨境的理解也受益于中金公司当时在做海外红筹上市,知道什么叫红筹,再进一步创新,逐渐琢磨明白投资民企做红筹的方法。
第二个优势是,鼎晖投资的核心文化是正确的。我认为核心的文化内涵有这些:一是业绩文化,就是业绩说话,你一定要赚钱,赚钱才是硬道理。二是分享文化,你要替被投企业的企业家着想,你要把投资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要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损害你的被投企业以及投资人的利益。三是职业合伙人文化,不存在哪个人是大老板,大家是同事,共同合伙来做一个事,建一个事业平台,大家一起在这个事业平台上都做到比较好的状态。
可以说,正是如此,鼎晖才能不断通过吸引更专业的人员组建新的基金,开拓新的业务,才有希望做好多资产管理平台。
上海证券报:鼎晖是否有上市计划?
吴尚志:这是很明确的,鼎晖目前没有任何讨论过上市的计划。黑石等海外国际PE机确实已经走了上市这条路,但我认为,最本质核心的在于这家基金管理公司有没有价值?至于上市不上市,只是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一部分。我觉得今天鼎晖还在观察探索模式,多资产分散这一步是清楚的。开弓没有回头箭,至于其他的事,我就觉得我们没有放弃一些可能的选择,也没有想好到底怎么做,还得观察。就像今天我们想要很多牌照,但在目前分业监管的体系下,拿了牌照也有麻烦吧?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鼎晖投资要建立一个多产品的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公司是有价值的。
C
用PE尽职调查方式投资二级市场
上海证券报:鼎晖的二级市场投资业务及其管理的QFII组合颇为低调神秘,能否详细介绍?
吴尚志:这可能是鼎晖多个业务种类中最不为外界熟知的业务了,由润晖投资来管理,资产总额约10亿美元,其中包括几家大的机构投资人的QFII组合。
从2006年底算起,润晖投资已有六年多的管理QFII基金的经验,维护了国际上多个知名机构投资人的资源。但直到去年,鼎晖投资拿到了证监会批准的QFII资格并委托润晖投资管理,真正有资格作为合格的国际机构投资人,外管局已批准我们两亿美元额度。
目前,润晖团队有丰富的中国市场投资经验;投资决策完全独立。虽然鼎晖投资是润晖投资的股东之一,但我和鼎晖投资总裁焦震均不能参加这个业务板块的投资决策;并且润晖与其他部门之间设置了极为严格的防火墙,鼎晖投资所有的内部信息全部对润晖屏蔽。另外,我们内部还有严格的合规管理,只要鼎晖投资其他业务部门拥有某上市公司信息,就要有严格的屏蔽,否则润晖投资就不能交易该只股票。
上海证券报:除了严格的防火墙机制,你们投资二级市场的策略与投资一级市场有何异同?
吴尚志:润晖投资的投资组合都较为集中,QFII组合投资于A股市场上少数优秀的企业,采用私募股权投资的尽职调查方式来仔细研究投资标的,求精不求泛是非常显著的风格。
可以说,保证投资行为极为严格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正是我们能够成为国内最早期开展QFII业务的几家机构之一、并且取得不错收益的最重要因素。当初海外机构投资人来国内找管理人时,被很多机构将拥有内幕信息作为交易优势的表述吓到了,后来找到鼎晖,觉得还比较规范可靠,就委托给我们管理。目前来看,QFII组合的业绩还算不错。
我们乐观预计,今年QFII管理市值或能达到12亿美元至15亿美元。但是QFII基金的发展是一个起步。我们不是只替外国人管理资金,鼎晖的目标是培养自己的管理机构。
D
务实专注 PE投资不分民企国企
上海证券报:业内称你是中国最了解民营企业的PE投资人,你认可吗?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鼎晖PE业务的投资思路?
吴尚志:不能用“最”, 凡是用“最”字都很可怕,会得罪人,可以说“之一”吧。
别人认为是我们做投资民企的案子做得比较好,其实不是仅仅这样。鼎晖在国企上的参与也相当多。粗略回顾一下,在我们投资的案子里,双汇、南孚、山东水泥、鲁西化工(4.15,-0.08,-1.89%)等都是国企。
我们的投资核心理念并没有投资企业为民企与国企之分,核心理念在于寻找中国最好的企业,我们怎么用一个合理的条件和成本投资进入中国最具吸引力的资产领域。
在不同的时期,机会不同,方法也不同。在A股非全流通时期,我们实际上是利用做红筹的办法来取得很多民企投资资源。当国家对国企改制持鼓励态度时,我们做了很多跟管理层收购的案例。当民企受到国家政策鼓励、高速增长的时候,我们又做了很多民企价值投资案例。当中国概念股被浑水打得一塌糊涂时,我们做了退市私有化案例。在不同时期,鼎晖投资有能力做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投资案例。
而所谓“能力”,包括对中国法规的理解,对中国企业价值的判断,以及投资进去以后提高公司价值的能力。简单总结,就是所有投资的核心价值是要找到最优秀的企业,以合理的价值和条件投资进去。至于用什么手段,是民企还是国企,怎么投资进去,并不重要。
E
“金改”超预期 抓住利率市场化机遇
上海证券报:鼎辉投资未来如何规划夹层与信用投资业务?
吴尚志:我们的夹层基金业务于2011年8月成立,当年规模为4亿元人民币,目前管理基金规模为26.1亿元人民币。今年会继续加强这一块业务。
夹层基金的结构化设计是从资金结构和时间结构上综合设计产品,重点选择具有较强登记属性、价值属性和流转属性的房地产、矿产能源、股权并购领域等。
实际上夹层基金就是一个信用产品,比如银行把信贷从地产里撤走了,开发商不得不用高息来吸引资金。然后通过信托的形式,利用表外私人银行的钱来做这个地产高收益回报的贷款。
夹层基金的结构化设计与信托做的比较类似,但是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在整个全资产管理链条中,它可能是下一步利息市场化背景下鼎晖的一个新起点。我相信,后面的机会还很多,比如各种各样的企业债,各种各样的私募债。我觉得债市和以后整个信用的投资会发展起来,有一大串可以做的。我们会沿着这一条路慢慢走。
以前渠道费特别贵,我们没法参与。但目前渠道费降得较便宜,在大资产管理时代,做信用产品的好处就是,开始进入整个信用市场,随着利率逐渐放开,实现市场化,你就可以对风险做一个合理的定价,而且在市场中有人愿意出钱来承受这个风险。
上海证券报:如何把握金融改革中的商业机遇?
吴尚志:在另类资产管理领域里,鼎晖相对来说是做的比较靠前的。我们总是希望,当市场有机会的时候就去参与一下。这跟过去股权基金打的基础比较好,投资人基础比较好,另外企业内部的活力跟文化能够吸引到不同的人才加入有很大关系,跟我们原来的创始合伙人有创新精神、愿意不断地探索新事物的文化传统也有关系。
当一个事情大家都做一样的时候,就没钱可赚了。当一个事情很简单了,大家都已经看明白了,回报率也相应回落了。别人不太看好,或者没看明白,你把它参透了,这才会有超额利润。这也是一个创新的动力。
上海证券报:能否评价目前金融改革的进度,谈谈自己对金融改革的一些建议?
吴尚志:我觉得金融改革的题目很大,不好谈。但是,老实说,资管平台的改革力度已超过我的想象了。第一,我们没想到鼎晖会拿到QFII牌照。第二,目前理论上鼎晖也可以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整体来说,我觉得改革力度很大,这样走下去就行。
上海证券报:利率市场化及其延伸改革,可能带来怎样的新投资机会?
吴尚志:坦率说,这方面我不是专家,也还没有看清楚,利率市场化是很复杂的。但是我知道,如果改革,就会出现投资机会。至于从宏观的政策角度,哪一步先走?哪一步后走?跟汇率有什么关系?跟人民币国际化有什么关系?跟机构的成熟程度有什么关系?我也无法给予专业的回答。但是我相信如果它有动作,会出现一些投资的迹象,我想我们能够保持敏感,我们也希望能够抓住这个机会。
吴尚志“老生常谈”背后之雄心
⊙记者 郭成林
2013年5月28日,鼎晖投资创始人兼董事长吴尚志由上海证券报主办“2013中国股权投资论坛”的讲台上走下。他刚完成了一篇题为《大资管时代的综合资产管理平台》的主题演讲,台下一众PE界的新贵与旧友,不无敬意地握手、小心翼翼地寒暄,“谢谢捧场,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吴尚志说。
吴尚志告别媒体活动、避开舆论视线长达数年。其间除了在少数强政府背景的会议上曾闪现背影外,他惜声如金。非圈内核心人士甚难了解:创业板开启时鼎晖在忙什么?IPO狂潮时鼎晖在忙什么?人民币基金兴起、PE全民化时鼎晖在忙什么?IPO退潮、并购风生水起时鼎晖在忙什么?当市场都在讨论经济转型、同行极力宣扬增值服务时,鼎晖又在忙什么?
近年PE行业、乃至整个中国金融市场变革迅猛,潮起潮落的财富再分配游戏中,总有新人笑、谁闻旧人哭。“鼎晖的商业模式没有赶上PE新时代的脚步,故步自封,廉颇老矣。吴尚志对这个行业的开创意义巨大,但未来我们并不以他们为重要竞争对手。”我记忆很深,这是IPO最疯狂时,国内某名声大噪的新兴PE集团创始人的原话,且并非酒过三巡的话。
吴尚志与鼎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吗?数年后,吴选择以一篇《大资管时代的综合资产管理平台》的演讲“重返”公众视野,显然用意颇深:或回顾鼎晖此前十年的思考与作为,或展示鼎晖当下时刻的布局与成绩,更宣告鼎晖未来十年的方向与野心。
听一听吴尚志所谓“老生常谈”——100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当之无愧的国内老大)、发展夹层与信用投资基金“备战”利率市场化、二级市场“隐身大鳄”润晖投资、独立财富管理平台建设、全资产管理集团战略等,几乎每项都超出市场预期,牵动PE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参与者的神经。
除此之外,更令我们兴趣盎然的是,追问鼎晖的核心竞争力,是产业布局?项目获取?退出回报?吴的回答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更多是软实力,是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激励机制、机构文化、团队培育。未来,从PE到多资产管理,从创投、PE、地产、夹层与信用,到证券投资,再到财富管理中心,诺大鼎晖投资,灵魂何在?
市场或许从未完全了解吴尚志与鼎晖。在我们与吴尚志的对话中,“业绩文化”是一个常被提及的命题。他认为,全资产管理是对资产类型投资专业化的要求,表面看是多元化,实际是更专业化、更专注。能否做全资产管理?是业绩导向而不是战略导向,不是组织一个部门、三个月设计一张蓝图就能做。
吴尚志把“业绩文化”列为核心企业文化之首,沁入鼎晖骨髓。令我们自己都觉得好奇的是,在PE这个金融皇冠行业,逐利本是最正常的属性,为何听到有人强调业绩、压低战略,反有如沐清风之感?
最终,较短时间的交流,溯及细节处依然太少。相较吴尚志展现质朴、务实、真诚的魅力,王功权昔日的任性妄为、焦震今天的焦头烂额,又源自鼎晖哪一部分的企业文化呢?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mjl/10557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鼎晖
上一篇:私募业绩也休憩 上周仅28只私募公布了最新净值
下一篇:午评两市继续下跌 传媒娱乐依旧强势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 应把释放改革红利放在首位2013.06.21
·IPO重启“创伤”未平“钱紧”又来袭沪指失血摔下21002013.06.21
·两市股指暴跌“天天赢家”再度及时预警2013.06.21
·招商证券招商地产 估值优势凸现2013.06.20
·热钱撤离引发市场动荡 宏观政策增强调节力度2013.06.20
·结构性钱荒加剧市场波动 金融纠偏才能助力经济转型20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