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图片大小 function resizepic(thispic){if(thispic.width>500) thispic.width=500;} //无级缩放图片大小 function bbimg(o){ var zoom=parseInt(o.style.zoom, 10)||100; zoom+=event.wheelDelta/12; if (zoom>0) o.style.zoom=zoom+'%'; return false; }
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股票 >> 私募交流 >> 浏览文章

高盛投行界还有谁 陪你笑到最后

发布时间:2013-1-15 10:07:00 来源:华尔街见闻 function ContentSize(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Content').style.fontSize=size+'px';} 【字体: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Math.ceil(new Date()/3600000);

去年,华尔街见闻的读者应该不会忘记选择高盛的理由。如今,理由又多了一个——

如果恨一个人,让他去高盛吧,因为那是某位高盛前高管称为“我见过的最有毒、最有破坏性的”企业。

如果爱一个人,也送他去高盛吧,因为在华尔街投行辉煌难续时,只有高盛还独立寒冬,一片凋敝裁员中笑到最后。

先别急着笑以上太煽情,最近的风声大家应该会有些共鸣。

上周投行业的一大新闻莫过于摩根士丹利计划裁员1600人,规模相当于旗下机构证券部门人数的6%。该部门的交易业务曾经是摩根士丹利引以为傲的资本。

一位历史悠久的投行界贵族在发布第四季度财报一周前传出这样的消息,让人对横扫华尔街的风暴感触更深:高频交易与杠杆受限、股票交易无起色、新的监管法规连续出台,一波又一波冲击接踵而至。

虽然奈何不了风流被雨打风吹去,但我们也会感到一切来得太快。

五年前,五大纽约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与贝尔斯登笑傲投行业的景象仿佛还历历在目。

他们把持着利润丰厚的顾问与IPO业务,对外管理客户资产。他们用大量借来的资金获取暴利,发放高额奖金,没有任何政府监管骚扰。

辉煌时期,五家投行每家都有上万名员工,还将各自的高管安插到政界的关键位置,在政治中心华盛顿任要职。

谁能想到,晴天一声霹雳响起,次贷危机爆发,巨大的华尔街盈利机器突然停止运转,红极一时的投行业天王也兵败如山倒。

贝尔斯登第一个轰然倒下。过多的杠杆和次贷投机失策,再加上管理不善,使它成了危机打倒的纸老虎,落得2008年3月以甩卖价让摩根大通收购的下场。

同样错误押注次贷和杠杆使用过度的雷曼兄弟就没那么好运了。贝尔斯登被收购五个月后,这家投行宣布申请破产,全球的金融系统遭到一记重击,金融危机的大幕缓缓拉开。

与雷曼兄弟相比,美林已经算有善终。因为美林的首席执行官John Thain为公司找到了美国银行这个买家,总算避免了身败名裂。

剩下的两大投行巨头高盛与摩根士丹利迅速采取对策,转为银行持股公司。

这样一来,他们既得到了美联储融资的渠道,还能为募集新的资金而与外部投资者合作。

2008年9月,高盛向股神巴菲特出售了50亿美元的优先股。同月,摩根士丹利以90亿美元将20%的股份出售给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两家银行也都得到了政府的“问题资产援助计划”(TARP)援助,各有100亿美元。

从那以后,投行业硕果仅存的两大巨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高盛长期以来就是精明人的大本营。危机爆发后,它继续进行交易、投资、顾问、理财等各项业务。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新系统,都能找准游戏规则,如鱼得水。

高盛的管理层保留原样,没有受到危机影响。不管我们是否喜欢,2013年的高盛和2008年非常相似,只不过公关做得更好了,债务减少了,盈利水平有些下降了。

而摩根士丹利继承了20世纪初摩根财团的高贵血统,与高盛的风格截然不同。

1935年,老摩根缔造的金融帝国迫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压力拆分为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两大独立金融机构,由此诞生的摩根士丹利比其他投行显得更“绅士”、更高傲,或者说少了那么一些犹太商人的气质,少了一些咄咄逼人的锐气。

摩根士丹利或许没有全行业嗅觉最敏锐的自营交易,也没有把创新进取作为融资交易的招牌,因为这家投行无需如此,它已经是一个可信的顾问。

传统的摩根士丹利银行家应该行事可靠,倍受尊崇,与丑闻绝缘。当然,摩根士丹利内部就策略也有纷争,对多样化的探索也曾走上歧途。但正如Patricia Beard的“贵族与反叛:摩根士丹利灵魂之战”( Blue Blood & Mutiny: The Fight for the Soul of Morgan Stanley)一书所说,那些是本世纪危机以前的桥段。

金融崩溃以来,摩根士丹利追求增加稳定,大量投入老式的经纪业务。

2009年1月,摩根士丹利达成协议,将旗下经纪部门与花旗集团的美邦(Smith Barney)部门合并,组建摩根士丹利美邦,拥有1.6829万名遍布全球的经纪。

促成这起并购的是曾在麦肯锡工作的澳大利亚管理顾问James Gorman。他在那一年接替了John Mack担任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执行官,主管该行的资产管理业务。

所以,摩根士丹利现在的领导人既非银行家也非交易员出身,而是资产管理的行家,这在华尔街的确少见。

在高盛加倍开拓金融顾问业务时,摩根士丹利继续发展资产管理,2012年9月同意收购花旗所持那部分的摩根士丹利美邦股份,将在2015年以前持有全部股份。

这种策略看来很保险。资产管理很受尊重,适合渡过危机的投行。2009年6月,摩根士丹利偿还了TARP资金,大致避免了困扰其他大银行的重大交易丑闻。

当然,这么做也有挑战。首先,顾问本质上是独立的承包商。假如离职,他们可以带走自己的客户和资产。

其次,在储蓄计划自主与折扣经纪不断兴起的时代,依赖昂贵的佣金和资产管理费用并不适宜作为一家银行的增长策略。

也因此,昔日的贵族、投行业的明星摩根士丹利让同行甩在了身后,也落在了大盘后面。下图可见摩根士丹利与高盛的股价和标普500过去五年来走势。

 

摩根士丹利不会完全放弃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仍然在与高盛和其他银行在这些领域竞争,但显然是在收缩战线了。

另一方面,高盛也可能因为投行业务受了伤。不过现在看来,在投行业的战场上,战局的走向似乎越来越明朗,高盛将成为历经危机唯一坚持到最后的巨人。

标签:高盛

上一篇:全球对冲基金看好中国市场机会成百上千
下一篇:多面对冲基金觊觎亚洲市场

相关阅读:

·2013年美经济增长率预计达2.5%2013.01.15
·美私企“天鹅座”将首飞国际空间站2013.01.15
·美数万网友请愿造“死星”遭拒2013.01.15
·新加坡诞生首位女国会议长2013.01.15
·韩高龄老人雇佣率全球最高2013.01.15
·马里极端分子称将袭击法国本土2013.01.15

ContentRigth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