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兑付危机频现 风险值得警惕
上周以来,随着中金嘉钰旗下基金产品期满兑现无果、投资者上门“要钱”事件的爆出,私募基金兑付违约风险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私募基金兑付违约事件就已进入了密集爆发期。去年底,由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代销的一款私募理财产品在第一期产品到期兑付后,后两期均被告知暂时难以兑付;今年5月份,北京大观言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一款有限合伙基金产品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均出现延期兑付;今年10月份,北京融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出现基金产品到期不能兑付的情况,其中一只确定违约,已进入担保公司代偿程序,目前的还款情况仍不乐观。
推荐阅读
[热销私募产品]持赢稳健1号
- 徐翔和泽熙的“孤独求败”
- 私募备足弹药争推打新利器
- 险资直投阳光私募曙光在即
如此密集爆发的兑付危机也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私募基金的相关风险。而事实上,市场的逆向选择使得私募基金的风险原本就很大。“一般来说,能找银行贷款的,不会找信托贷款;能找信托融资的,不会找其他渠道融资。”一位业内分析师称,融资方一步步退到需要使用有限合伙企业进行融资时,项目资质本身就存在隐忧;从这个角度看,这类产品的整体兑付风险天然要高于信托产品。
以房地产私募基金为例。“大型的房地产企业能够通过银行和信托来融资,但大部分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却不行,而这也是私募基金有限合伙产品的生存空间所在。”中融信托一位项目经理曾表示,房地产信托发行有明确的资质条件,而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卡”在房地产开发二级以上资质条件上,只能通过私募基金来融资。
逆向选择的结果是融资成本的提升。据北京一家私募基金项目部人士称,房地产企业通过私募基金融资成本通常都超过20%;而通过信托的融资财务成本通常在13%至18%之间,超过20%的并不多。
除了项目本身的风险,监管的空白则让私募基金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私募基金有限合伙产品的融资确实已经有一定规模了,但是风险还是较信托会大很多。”民生证券分析师表示,信托归属于银监会监管,在产品的发售上有固定的模式和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控风险;但私募基金有限合伙产品的监管还存在一些监管触及不到的地方,仅仅只是在工商局备案,约束力很弱,这就会存在一些隐患。
专家称,目前仅有《合伙企业法》对有限合伙理财产品的组织形式、权利关系、法律责任等进行约束;在监管机构方面,也仅是去年底发改委下文要求股权投资企业在完成工商登记后的1个月内,要申请到相应管理部门备案。“新《基金法》已将私募纳入监管范围,但尚未出台管理细则。根据我们对新规定的理解,未来私募基金若要发行资管类产品,要去证监会报案,但目前少有产品走这样的发行流程。”上述专家表示。
一般情况下,有限合伙基金只需通过工商注册后,就可以开展募资活动。本来法律规定此类公司严禁从事贷款业务,但有限合伙企业募集资金往往用“明投暗贷”、假股权基金的形式从事高风险贷款业务。由于监管上的空白,私募有限合伙基金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可以轻易地改变资金用途,甚至伪造项目进行募资。
在基金的组织设计上也往往大有“猫腻”。从法律上来说,一个有限合伙制基金至少需要两个合伙人,其中一个必须是普通合伙人。普通合伙人对于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一般合伙人则以其出资额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但事实上,为了规避风险,几乎全部有限合伙制基金都采取有限责任企业担任普通合伙人这一做法。理论上需要承担无限责任的普通合伙人,其实质是仅以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连带担保能力非常弱。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很多能看到的针对普通投资者的产品,其普通合伙人几乎都是全新注册的公司,缺乏历史业绩的支撑,让投资者无法判断风险,而且抽逃注册资本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除此之外,普通合伙人“坐庄”坑害投资者的案例同样屡见报端。在上海市闵行区动迁安置房项目中,乾灏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是一个房地产公司,募集的资金投向的正是此房地产公司旗下的项目。业内人士称,这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募集资金,自己为自己担保,风险显然被放大了很多。
尽管私募基金产品问题重重,但却鲜有投资者能经得住“高收益”糖衣炮弹的供给。目前市场上私募基金有限合伙产品收益率几乎很少低于10%,最高收益则可达18%。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市场上信托产品的收益率要明显低很多,即使是房地产信托,其收益率也仅在8%至11%,平均收益率不到9%。
事实上,有限合伙基金在其兴起之初,针对的大多只是拥有着较高风险承受和判断能力的高净值资产专业投资者,相应的投资门槛也较高。但近年来,有限合伙基金向普通投资者延伸的趋势十分明显,投资门槛一再下降。据了解,目前被曝光的该类型产品基本都是针对普通投资者而设计,出资门槛最低只有10万元。
除此之外,销售人员的行为也同样布满了“地雷”。“有限合伙基金给的收益率一般是18%,第三方机构会将11%至14%的收益给投资者。”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销售机构能拿到的佣金有时会超过5%。由此也就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导致销售人员误导销售,将风险产品说成是“保本产品”的案例时有发生。
尽管表面上光鲜的收益率对于投资者来说充满了诱惑,但业内专家表示,所谓的固定收益,只是预期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未来发生争议,很可能被法院认定为企业资金借贷,约定的收益率在法律上也将无效。
发送好友:http://stock.sixwl.com/smjl/14647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券商派私募A股2014年有望进入熊牛拐点
下一篇:阳光私募冠军魔咒难打破 创势翔1号有望摘得年度冠军
·儿子为赚钱 父母闹翻天2014.07.17
·7月第二周投资方向2014.07.11
·中德“牵手”概念股2014.07.08
·7月第一周投资方向2014.07.04
·6月4周投资方向2014.06.27
·给六代财富核心信息平台客户的第一封信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