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股票 >> 私募交流 >> 浏览文章

阳光私募自述辛酸创业史反复经历牛熊洗礼方能成长

发布时间:2013-2-26 7:37: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function ContentSize(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Content').style.fontSize=size+'px';} 【字体: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Math.ceil(new Date()/3600000);

近日,由私募界人士上海鼎锋资产总经理李霖君撰写的一篇万言自述——《鼎锋这5年》在市场间疯传。

然而,让私募界及投资人感兴趣的,并非其从五年前身无分文到如今管理21亿元资产的创业路,而是他向外界详细揭露了阳光私募在初创期与券商、银行等渠道交涉中的辛酸历程,以及在过往五年市场牛熊转换间所遭遇的投研困境。

推荐阅读

优秀对冲基金您抓住了吗?

  • 私募:“闪调”难改牛市本色
  • “大资管”时代 私募难言“轻松”
  • 保险资管发行私募产品不是“梦”

“我写文章只是兴趣所致而已,都是一些真实的感触和经历,转眼都5年过去了。”谈及春节期间完成的万言创业自述,李霖君昨日对记者表示,最近他看了一些评论,大多数是正能量的,并表示还可以多写写这方面的感触。

而对于他在文章中提到的曾踩到某地雷股,并遭遇“30万股曾被摁在跌停板”的不堪回忆,李霖君对记者付之一笑称,“这世界难道还有,没有踩过雷的股票投资者?!”

辛酸渠道拓展历程

对于阳光私募而言,第一批资金的募集始终是困扰公司的大问题,尤其是没有光鲜背景的情况下。据李霖君介绍,从初次会谈到后继反复交流,再到最后拿到真金白银发起基金的漫长过程,常让人想放弃。

在李霖君看来,私募阳光化后发起一个基金需要协调的方方面面更多,快则3-6个月,慢则6-12个月,往往在两个月时间里,他们要面对300多理财经理,100个以上的直接客户,20场以上的会议和路演,才告成功。

然而,与漫长熬人的募集过程相比,渠道费用更令私募们苦不堪言。“国外对冲基金收费基本都是2%和20%,而在国内,银行常将固定管理费降低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更有大行称"后端的20%,我们拿50%。"真让人怨恨。”李霖君称。

但谁又会拒绝和那些国有大行的合作呢?面对复杂庞大的机构,李霖君坦言,鼎锋像一个蚂蚁一样不断努力着,尽管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2009年底,鼎锋当时自定的方向是全面阳光化,面向主流银行体系建立资金渠道,由于没有专职的机构销售人员,李霖君经常和投研部同事亲自上阵,一年中200多天在外面跑。甚至为了提高效率,不光周末时间用上了,飞机还要专门赶夜航的,可以省下半个白天来工作。

“现在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主流的中型阳光私募之一,管理4家总行的TOT,也是7大总行的投顾候选人,这主要来自2009、2010两年的投研成绩和主渠道的持续沟通。”李霖君感慨,现在银行、券商、第三方等渠道都不再像以前那么轻视我们了,是因为我们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佣金收入。

初创时期的投研困境

如果说渠道和营销是阳光私募的双翼,投研则是阳光私募的核心。在李霖君看来,好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是私募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之一。而一个好的投研团队,也应当经历过反复牛熊的洗礼,才可以形成。

2008年,李霖君曾到山东沂蒙山区一家上市公司调研,董事长对其公司的增长驱动因素、竞争优势甚至明后年的业绩规划,都有十分清晰的表述,闻其言“如丝竹之沁人心脾”,回来后鼎锋就重仓了这家公司,随后被“腰斩”。

“对公司的前景和行为进行分析,试图穿透他们的思想,看穿他们的意图是分析调研的重要目的,这往往需要投研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长期经验。”事后,李霖君反思道。

对于阳光私募而言,“研究创造价值”不失为一句空话,而行业研究和公司研究则是其配置的基石。时至今日,随着研究的集中和深入,他们越来越敢重仓某些股票,甚至成为第一大流通股,原因是他们比别人更了解这个标的。

“现在我们可以给任何一家研究机构分析师打电话,他们也心甘情愿花很长时间来讨论对具体某个产业和公司的分析和理解,不知不觉中鼎锋已成为主流机构,站在了分析、信息的前沿。”回想几年前因为不是受邀的机构客户,他经常穿着西装,夹着笔记本流窜在各大券商的会议上的“蹭会”经历,李霖君颇为感慨。

30万股曾被摁在跌停板

在李霖君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心存畏惧”四个大字,这是他多年来对市场的敬畏。时至今日,李霖君仍清晰地记得,2008年最惨的时候,鼎锋30万股摁在跌停上也要一整天才能卖光,真是心如刀绞。

“市场上总是流传着XXX赚了几千万,XXX50万起家3年就成几个亿的故事。其实好事传千里,坏事不出门。没有人会大肆宣传我在XX上亏了3000万。任何一个市场,赚钱的总是少数,其实让客户赚到钱的基金经理还是少数。”李霖君坦言。

2011年全年市场呈现单边下跌的走势,李霖君很多私募的朋友都黯然离场。他也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因为每个基金经理都无比痛恨被刻上“基金管理失败者”的烙印。

在经历两轮牛熊的压力测试后,发现一个猛票并重仓赚到了大钱,踩了一个大地雷并重仓亏损,见识了许多戏剧性的场景,迅速而无情的胜利与失败交替变换,基金经理就成熟了。

“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带来的自由,在私募这个行业,没有什么虚伪的规则,着装、年龄、公司大小都不讲究,唯一重要的就是,你必须获得与风险相匹配的绝对超额收益,业绩、业绩、还是业绩。”回顾从华为转行至阳光私募行业,李霖君丝毫不觉遗憾。

ContentRigthTop();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134d911ac866f4d4b7a36889a6ef37db'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