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股票 >> 私募交流 >> 浏览文章

“预言帝”是如何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3-3-27 9:21:00 来源:证券日报 function ContentSize(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Content').style.fontSize=size+'px';} 【字体: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Math.ceil(new Date()/3600000);

能够踩准股市低位和高位,低买高卖赚取最大差价是每位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自A股市场诞生之日起,多少高手频频预测A股,甚至不排除拿身家性命做赌注的,除了少数几次预测准外,大部分都是只能当作笑料或谈资罢了。近日狄马克的名字也在A股市场广为流传,原因是狄马克成功预测了最近几次A股市场的走势,让股民不得不信服,于是为其取了“预言帝”的称号。

无法成为“预言帝” 就成为价值投资者

推荐阅读

观两会,识热点,辨主题基金

  • 经济转型孕育基金投资机会
  • 杠杆债基走强 最高周涨幅接近8%
  • 中小板首季领涨 嘉实系套牛最准

在南非世界杯上,章鱼保罗一举成名,其因预测成功率达到92%,堪称不折不扣的“章鱼帝”。而在中国股市上,日前也出现了一位预测很准的“预言帝”,这位“预言帝”就是股市拐点指标创建者、MarketStudies总裁狄马克,他因成功地预言了去年12月4日股市的见底,以及今年2月6日的短暂见顶和3月20日的阶段调整见底“反转”正被国内众多投资者誉为新“股神”。不管是不是真“股神”,但狄马克的几次精准预言并不是偶然,说明市场在某些时候是可以被解释和有规律性的。

对于中国股市而言,从来不乏“预言家”。诸多国内外知名金融界人士都曾对中国股市做出预言,但除了少数几次预测准外,大部分预言都是作为饭后谈资罢了。最有娱乐精神的就是去年著名导演冯小刚也曾被封为股市“预言家”,只是因为,在冯小刚新作《1942》首映当天,沪指最低点是1961点,离 1942点就差19个点。

对于变化莫测的中国股市来说,能够预测准股市的涨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狄马克的三次精准预测也是由于其苦练技术分析40年,是当前技术分析领域两位最有名的大师之一。因此其通过技术分析来预测股市涨幅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大师也有失准的时候,狄马克在海外成熟市场有失算之时,比如2011年12月5日,狄马克称标普500指数将在圣诞节左右达到1330点到1345点之间,涨幅达5.8%。他当时还表示,“上涨将是爆炸性的。”不过,到了12月23日,该指数只达到1265.33,在之后数周内也未达到其预言水平。

狄马克自己在2011年底接受采访时也打趣表示,“经济学家费德勒(Edgar Fildler)曾说,如果你想做出正确的预测,记得一定要大大提高预测次数。这虽然不是我对预测的态度的做法,但精确判断底部和顶点确实非常难。”

虽然通过技术分析来预测股市的涨幅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都无法成为技术分析的高手。那么,无法通过技术分析在股市中赚钱,笔者认为,投资者可以选择另一条路,即价值投资。

事实上,很多大师之所以能在市场中攫取高额利润。价值投资也是一个制胜法宝。投资界的传奇人物沃伦·巴菲特在其在四十几年的股票投资活动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内在价值被市场低估的公司的股票,然后便买入持有,等待收获。因为巴菲特确信,由于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某些股票的内在价值有时会被市场低估或高估,而股票的合理价值,最终会在市场中得到体现,这样,买入内在价值被市场低估的公司的股票,便为投资者创造了一个安全获利的空间。这种追求内在价值的投资理念,已几乎被世界上所有证券投资界认同。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对短期市场波动的规律掌握不够,我们无法成为“预言帝”,但是,却可以成为价值投资者,优秀的企业长期一定能够带来优秀的回报,这并不影响他们获得超额收益。

狄马克:走红A股市场

技术分析重新大行其道

狄马克的技术分析受到追捧得益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市场关联度增强

汤姆·狄马克最近有了新名字:“预言帝”。此前,狄马克并不为中国股民所熟知。之所以近几个月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中国媒体之上,主要是因为他最近成功预测几次A股市场的走势,而他所代表的一种技术流派在市场上的预测作用也进一步受到中国股市的追捧。那么,远在大洋彼岸的这位洋股神,其“股市拐点指标”是否真有那么神奇?它与传统的技术分析理论又有多大的差别?

3月20日,A股在沉寂了一个多月后陡然爆发,上证指数单日涨幅达到2.7%。而就在当天A股开盘几个小时前,大洋彼岸的技术大师——托马斯·狄马克刚刚喊出A股本周将触底反弹的预言。

以准确预测市场拐点而著称的狄马克19日称,上证指数在3月20日或21日跌破2232点,成为A股恢复上涨之前的底部,之后就会反弹。该预言的迅速应验与此前人们说过的“要准确地去预测市场的顶部和底部,除非是神,否则很难办到”大相径庭。

然而,狄马克是人,不是神,靠的是“股市拐点”技术指标,能如此之“神”,实在不可思议。作为技术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狄马克最近在预言A股观点方面的出彩表现,不能不让投资人对技术分析重新认识。

此前,狄马克还准确预言到了A股始于去年12月初的涨势以及春节后的这轮下跌:去年12月4日,狄马克预测上证指数将在9个月内涨48%,A股随即启动一轮上涨;今年2月6日,狄马克预言上证指数将下跌约8%,到2230点至2250点的区间,结果再次言中。

自从1971年开始投资生涯以来,狄马克服务过很多大名鼎鼎的投资大鳄,比如华尔街传奇投资人保罗·琼斯以及莱昂·库珀曼。他还是斯蒂文·科恩和索罗斯等知名对冲基金经理最推崇的技术分析师之一。

区别于注重盈利和经济增长等基本面因素的分析师,技术分析师狄马克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研究价格走势图形、寻找反复出现的数学关系之中。

狄马克花了40多年时间来开发预测市场走势的指标,以他名字命名的技术体系在业界广为流传,比如序列指标、Combo指标以及倒计时周期等。

除了最近关于A股的预测,狄马克还有不少得意之作。2011年9月22日,狄马克曾预言标普500指数很快要在1076点见底,随后出现一轮 20%的上涨。八个交易日后,标普500指数跌至1074.77点,在那之后直到次年1月10日,该指数涨了20%。另外,在去年7月的原油期货上涨和8月份的银价飙升前,狄马克指标也曾发出买入信号。

狄马克和其他分析师的技术分析受到追捧,还得益于2008年以来市场的关联度增强,意味着在诸如欧洲债务危机这类宏观经济事件之下强弱公司的股价都遭遇下跌。交易员们都希望能在交易中占得优势,狄马克的分析系统旨在辨别市场上升或下跌动力何时衰竭,正好满足了交易员的需求。

当然,狄马克预言也并非每次都应验。比如,去年10月24日,狄马克预言标普500要升至1480点,创年内新高,然后在两周内趋势反转。但最终,标普500指数在达到1434点后就开始下跌,到11月12日,该指数较前高点跌了3.8%。

今年1月11日,狄马克再次表示,对全球几乎所有市场都看空,因为他的研究和技术指标体系发出了卖出信号。而在1月16日,狄马克又预言苹果股票见底。不过,这两个预言似乎都未兑现。

分析人士认为,技术分析重新大行其道,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变得愈加具有关联性,类似欧债危机这样的宏观利空因素,会对绩差和绩优股带来同样的杀伤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员和投资人都在削尖脑袋往里钻,希望找到先人一步的优势,这便给了狄马克等预言股市拐点的技术分析带来了机遇。

不过,那些关注基本面的坚定的价值投资人和量化投资理念信仰者都难掩对技术派的蔑视。这些人中就包括亿万富豪投资者沃伦·巴菲特。他2005年在范德堡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向听众调侃技术分析方法:“我觉得我把图倒过来技术分析师就不会看了”。

事实上,技术分析并非一无是处,能够留存到今,存在便有其合理性,只不过意欲单单通过技术分析,是无法绝对实现盈利的。

据悉,如今在资本市场赫赫有名的投资界大师,大多经过早期的技术分析苦练,但最后都信仰了价值投资,至少纯粹的技术分析无法让这些投资人赚到大钱。

在中国股市,虽然能真正凭借技术大获其利的股民凤毛麟角,但作为中小投资者,在这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股市里,依据公开信息所作出的判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分析对了,但没有超额利润可得;二是被上市公司经常并不准确的信息所误导,投资遭遇失败。基于此,许多股民只得遵从技术分析,追进杀出。

这大概也是狄马克被中国股民奉为“预言帝”的真正原因所在。

巴菲特:比起投机者

更重视价值投资

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

沃伦·巴菲特“股神”之名并非浪得虚名。2003年4月,在中国股市的低迷徘徊期,巴菲特以约每股1.65港元的价格大举介入中石油H股23.38亿股,总价值4.88亿美元。巴菲特认为,2003年中石油价值1000亿美元左右,而那时公司的市值只有350亿美元(2004年),到了2007年中石油价值大约在2750亿美元。

对股市如此精准的“预测”和把握,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巴菲特比起投机者更重视的是价值投资,他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常常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巴菲特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在他看来,从长期来看,市场是一架称重器。长期内的复利可以战胜一切。

巴菲特常说,要透过窗户向前看,不能看后视镜。巴菲特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投资的精髓,是要看企业的本身,看这个公司将来五年十年的发展,看对公司的业务了解多少,看管理层是否喜欢并且信任,而非投机者所关注的近期利益。

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他更加宠爱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型企业。可能是因为这类企业一般是外资入市并购的首选,同时独特的行业优势也能确保效益的平稳。对于一位“长期投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这种收益相对稳定的行业更价合适了。

去年,巴菲特对全球经济做出了5条预测。第一,世界还会很不确定;第二,股市还将会大幅波动;第三,未来还会有各种坏消息;第四,股市大跌,有些优质大盘股已经出现买入良机;第五,欧洲债务危机不同于美国金融危机,要解决还需较长时间。同时也对未来给出了个人应对的方案。巴菲特表示,会坚定持股优秀公司并利用股市过度反应低价买入好公司尤其会继续买入优质银行股。

巴菲特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需要的是投资者与建议者,而不是那些利用杠杆收购谋利的股市赌徒。同时也不必要利用那些与股市密切相关的工具进行赌博,我们应该根据一家企业的远景展望而进行相应的投资,却在某种程度上被那狂热而令人心跳的“赌场”经营所扼制了。

索罗斯:善于捕捉市场

盛衰现象发生的时机

他总能跳出国家的局限去捕捉在其它国家的投资机会

2005年年底,在大家对中国房地产信心满满的时候,乔治·索罗斯则预言:“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一两年内会破裂,中国,在未来一年……两年……最多三年……”。

今天回过头来,我们看索罗斯当年的预言。2008年爆发的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全球经济。时至今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总体情况不佳。虽然我国抑制不住疯涨的高房价在2008年轻点了刹车,此后令人惊奇的是,中国的房价不跌还涨,让人大跌眼镜。

不管怎么样,索罗斯的投资视野总是超越国家而走向大宏观市场的经济循环,所以总是跳出国家的局限去捕捉在其它国家的投资机会。在他看来,信息在流动中必然产生误读,而人的预测却都来自于信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和解读会有不同程度的扭曲或曲解,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索罗斯有两句名言让人记忆深刻,一是“在股票市场上,寻求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 索罗斯投资预测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发现市场的不稳定状态,捕捉盛衰现象发生的时机。不平衡的市场状态源于市场预期所形成的主流偏向受到客观现实的强烈对比,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清醒的投资者开始对这种偏差进行反省,对主流偏向进行挑战而使市场原有的主导因素变得脆弱,但市场的惯性使原有走势狂热。

而另一句是“股市通常是不可信赖的,因而,如果在华尔街地区你跟着别人赶时髦,那么,你的股票经营注定是惨淡的。” 他认为对于市场走势的不可理解应是正常现象,投资者都是持“偏见”进入市场的,而“偏见”正是了解金融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有主导地位的观念。然而当市场中绝大多数投资者对基本面因素的影响达成共识,并有继续炒作之意时,这种认知也就处于危险的边缘了。

由此可见,索罗斯的“预测”只是尊重客观规律而已。古人云:“事故有躁进之心,则必有趋势之术。”那什么是趋势之术呢?对于索罗斯而言,核心投资理论就是“反身性”,简单说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股票市场现有的分析理论和分析工具,在投资参与者的有意识、有思想、有预谋、有特定目的的交易行为面前,是相形见绌。索罗斯指出,市场永远是错的,我们现有的分析工具不可能准确预测股价走势和坐标位置。因为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有偏差,而这种偏差又影响交易活动的进程,不是目前的预期与将来事实相符合,而是未来的事件由目前的预期所塑造。

在索罗斯看来,在全球化的金融体系中,国家的力量势必越来越强。金融危机的原因是金融体制内在的失衡或断裂,此时政府必须及时干预,政府干预的力量越强,金融危机的破坏就越小,经济复苏的时间就越早。所以他曾表示,亚洲可能成为最早走出危机的地区,特别是中国,后者有望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这一预言虽已略见端倪,但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墨菲:

“十大法则”在中国股民中广为流传

他总是先分析市场,然后才选择入市时机

相较于汤姆·狄马克这匹黑马,约翰·墨菲则更为中国投资者所熟知。作为华尔街最负盛名的顶尖金融市场分析师,约翰·墨菲有二十多年的分析经验,被视为多市场间技术分析的泰斗。

从事技术分析数十载,约翰·墨菲成名著作《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该书自问世以来,在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和地区备受期货、现货、股票、外汇、利率等行业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研究人员的青睐,被誉为当代市场技术分析的“圣经”。该书此后被改写为更全面的《金融市场技术分析》,业界评论该书奠定了现代市场技术分析的框架,书中介绍了许多运用电脑的技术指标,如今已被广泛使用。

约翰·墨菲的著作从1994年流入中国后,一直被期货界奉为经典教程。墨菲对于技术分析的阐述可以用“言简意赅,力求简明”来概括,其在技术分析的基础理论部分中的主要观点是:市场行为包容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历史会重演。这三个基本假设前提条件,几乎融汇了整个技术分析的精髓,从而把纷繁复杂的技术分析第一次用严谨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呈现在世人面前。

技术分析不是人人都有缘分的。实际上要是所有人都奉之为圭臬,也许它会失去许多魅力。墨菲之所以在业界备受推崇,与他的严谨和勤勉不无关系。用他的话说:技术分析是一门随着经验和学习而长进的技术,所以,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学徒,活到老,学到老。

“由于我注重出、入市时机的选择,我总是能比别人获得更有利的价位。”约翰·墨菲总是先分析市场,然后才选择入市时机。而期货市场的杠杆作用注定了时机是交易成败的关键。即使你在把握大趋势上没有出问题,仍然有可能赔钱,因为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太少,价格朝不利的方向变化即使不算太大,投资者也可能被扫地出门。

“交易时,你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指标,注意各自的灵活性和适用性。”约翰·墨菲说。他经常观察市场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技术指标,选择技术指标最敏感的时候入场,如果证据不足,他宁可等待下一次入市时机。

约翰·墨菲非常注意交易量和持仓兴趣的变化情况,价格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交易量和持仓兴趣则是次要的,主要作为验证性指标使用。“我发现,如果在研究价格变动的同时,也追踪交易量和持仓兴趣的轨迹,有时能发现市场方向的重要线索。”

墨菲总结出的技术交易“十大法则”在中国股民中广为流传,其中包括研判大势、发现并跟随趋势、找出高点和低点、跟随均线、预知市场转折点等。

技术分析也不是令人一夜暴富的聚宝盆,它是基于历史资料、心理学和概率统计规律之上的、预测市场的一种途径,肯定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对约翰·墨菲技术分析水平的认识问题见仁见智,就他本人而言,数十年的市场分析经验使他寻找到运用技术分析的有效办法。而金融市场分析的有效性往往需要与投资实践结合起来,借助投资实践上的巨大成功来证明市场分析的正确或分析方法的有效,正如大投机家索罗斯所做的,而这方面恰恰是约翰·墨菲所欠缺的。

国内金融市场投资界有不少人对约翰·墨菲的理论顶礼膜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对技术分析的顶礼膜拜。树立技术分析权威是必要的,有利于分析法的推广,但对于技术分析的运用者或金融市场分析法探索者,不切实际的对某种分析法或某个人膜拜则十分有害。

专家表示,我国的金融市场确实有不少人在做约翰·墨菲那样的工作,但与美国市场相比,我们的市场发展还很不充分,首先是从事金融技术分析咨询的人还没有形成规模,其次是我国金融市场咨询工作没有足够的法律定位。法律地位的不对称或缺席不利于咨询队伍的发展壮大,这也是即使我们有人在从事像约翰· 墨菲那样的工作,但很难得到发展机会和普遍受人注目的原因。

 

立即扫描,在微信中与“好买财富”成为好友,带给您更多精彩、更多互动

ContentRigthTop();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134d911ac866f4d4b7a36889a6ef37db'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